如果現(xiàn)在問大家中國古代家具的鼻祖是誰,可能誰都說不上來,因為沒有了解過這些東西。下面就讓勝芳在線的小編帶您來了解一下 ,以便在您到時有個參考。希望本篇文章能夠幫助到您。
《禮記·明堂位》:“俎,虞氏以椀,夏后氏以嶡,殷以椇,周以房俎。”北宋聶崇義《三禮圖》編繪四代禮俎形制結構特征(圖1):右一虞椀俎、右二夏嶡俎、右三殷椇俎、右四周房俎,可見禮俎在虞夏殷周各稱謂。古代家具研究專家黃永健認為,“俎屬于承載具部類,為幾、案、臺、桌的早期雛形,是謂先秦家具的始祖。”
唐代學者李鼎祚《周易集注·鼎卦》:“凡烹飪之事,自鑊升于鼎,載于俎,自俎入于口。馨香上達,動而彌貴。”古代祭祀、設宴,俎數(shù)多寡示尊卑。《周禮·天官》:“王日一舉,鼎食有二,物皆有俎。”《注》:十二鼎之中有正鼎九個,皆有牲體,所以牲俎是九個。就是說,王每日食要設九俎?!秲x禮·公食大夫禮》明確規(guī)定:“上大夫八豆、八簋、六鉶、九俎,魚臘皆二俎。”唐代賈公彥《周禮義疏》:“下大夫六豆、七俎。”在等級分明、尊卑有序的周代,俎的使用與宗法制度緊緊相關。目前,出土文物有九鼎八簋,而不見九俎配鼎,為單禮俎。今擇選其中一組作介紹,以期探究該種器物中的奧秘。
商代饕餮紋石俎,長41.2厘米,通高18.6厘米。俎呈長條幾形,俎面狹長而微凹,四周飾以蟬紋,兩端飾夔紋,兩窄端下各一微彎的壁足,壁足飾獸面紋及蟬紋。
春秋晚期固始侯堆漆木俎
春秋晚期固始侯堆漆木俎(復制品),長25.7厘米,通高15厘米。俎面呈長方形,中間稍凹。俎面和兩側均涂黑漆,朱繪斜三角紋和云紋。堆漆,用稠厚的漆堆成花紋。北宋聶崇義《新定三禮圖》征引《舊禮圖》:“禮俎兩端以漆赤,中央黑,眾臣子用俎加飾云氣,天子用俎需以犧飾之。”這里是指以黑與赤兩種色彩的漆進行髹飾,將俎面分成上下端,以滿足區(qū)分盛放祭祀牲體不同部位的功能。
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的春秋鏤空龍紋青銅俎,1978年在河南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出土。該青銅俎長103厘米,寬46厘米,通高28.8厘米,重3.85公斤,是俎面略下凹,兩端寬,中間稍窄,四足扁平,上端寬,下端窄,斷面呈凹槽形。該俎共設計8條鏤孔龍紋,俎面4條,4扁足各一條,卻又兩兩相對,相互呼應,俎面4龍又各自與扁足4龍組成兩兩呼應的對首龍紋。鏤空龍紋俎面紋飾以鏤孔與陰線細刻,俎面共有42個鏤孔,居于俎面中心,中間的8個長方形鏤孔把矩尺形、曲尺形、圓角折尺等鏤孔對分成前后兩組。其中的8個矩尺形和曲尺形鏤孔分別構成了龍的鼻及上下顎、前后肢、角、耳、背和尾部。尤其是俎面最值得玩味,上為前后對稱的兩組變形交體龍紋,龍首朝外,4尾聚向俎的中心,由于青銅俎面兩邊高,中間下凹,從而使龍首部分高于龍尾,給人以升騰之感。再從俎側面賞析,體現(xiàn)了多角度的對稱設計的設計理念。這也是我國迄今發(fā)現(xiàn)用失蠟法鑄造的時代最早的銅器,其工藝精湛復雜,令人驚嘆。
看了本篇文章您一定對這些有了大致的了解了吧。如果您還想了解更多關于家具的資訊,請關注勝芳在線,讓小編帶您了解更多的家具知識。